PETCT是功能代谢成像,90%以上应用在肿瘤疾病中,PET显示的是功能信息,CT显示的是解剖信息,二者融合在一起显示病灶的病理生理特征,能够精 确定位并且全面发现病灶,从而指导医生的治疗。那么PETCT的结构和原理是什么?
PETCT则是将PET和CT有机结合在一起,使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螺旋CT的结构显像融于一体,使用同一个检查床进行扫描,一次检查既可获得PET图像,又可获得相应部位的CT图像,将PET图像和CT图像融合,由CT提供病灶的精 确解剖定位,而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 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这样在对病灶进行定性的同时还能准确定位,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PET与CT的结合起到了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互为对照的作用。PET通过与CT结合,提高了病灶定位的准确性;CT与PET结合,则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诊断能力;同时,用C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可以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将PET和CT结合到一起,不仅保留了经典解剖影像的作用,还加入了优等分子影像的功能,二者的结合远优于各自单独的价值,因此PETCT对指导肿瘤和心脏、脑部疾病的诊治更具优势。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
PETCT的核心是融合,图像融合是指将相同或不同成像方式的图像经过一定的变换处理使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坐标达到匹配,图像融台处理系统利用各自成像方式的特点对两种图像进行空间配准与结合,将影像数据注册后合成为一个单一的影像。
PETCT同机融合(又叫硬件融合、非影像对位)具有相同的定位坐标系统,病人扫描时不必改变位置,即可进行PETCT同机采集,避免了由于病人移位所造成的误差。
PETCT重建的图像可同时显示横断、冠状、矢状及任意斜面的层面,并可任意改变重建的位置和层厚,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PETCT系统中,由CT扫描获取病人平面像和断层图像,传输到PET子系统,为后续PET扫描提供床位规划,提供PET衰减校正所需的基本“定位像”和“衰减图像”,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完成PET图像和CT图像的融合。由于是‘本同机配准’,因而可获取配准精度很高的CT和PET的融合图像,形成有效的petct检查项。融合后的PETCT图像数据传输到图像融合/临床分析工作站,该工作站有多种临床处理协议,可方便对病人图像数据的处理、诊断与定量分析,具有DICOM3输出功能。本产品软件界面全部为英文界面,但有中文报告系统,可打印报告与胶片。推荐医院:上海华山医院PETCT中心,上海全景医学诊断PETCT中心,北京朝阳医院PETCT中心,北京联影影和医学影像中心,深圳云杉影和医学影像中心